农历五月,古称中夏、午月、雨月、恶月,正值万物生长繁茂、桃红柳绿、各类应季果蔬琳琅满目、喜迎麦收之季。但由于时近盛夏,湿热郁蒸,蚊蝇滋生,百虫活跃,多种常见疾病趁机流行。因此,两千多年前,我们的祖先就特别重视此段时节的疾病防疫和健康养生,创立了辟邪免灾、烟熏消毒、蓄兰沐浴等防病养生方法,时行在门墙上挂菖蒲、艾叶、青蒿,食用大蒜,或用雄黄辟邪杀菌,甚至饮用极少量雄黄酒。时至现代,人们认识到雄黄酒有毒,故此习俗已基本免除,但悬挂菖蒲、艾叶及青蒿,食用大蒜的习俗依然时行,且许多人将其视为“四宝”。
菖蒲
菖蒲被称为“天下第一雅草”,一度成为文人雅士有兴栽种把玩之品,苏东坡等著名文学家和诗词学家,多有咏赞,如苏东坡有诗赞:“碧玉碗盛红玛瑙,青盆水养石菖蒲”,“斓斑碎石养菖蒲,一勺清泉半石盂”。但菖蒲有石菖蒲、水菖蒲之分,还有其变种钱菖蒲。石菖蒲多野生于山涧溪流和水石隙缝处,植株稍矮小;水菖蒲多生于池塘水草边或溪沟边,植株稍高大,剑叶更长,根茎略粗壮,色微红。民间在端午期间悬挂于门前的多为水菖蒲。
中医认为,菖蒲味辛、苦而气香,性温,属芳香开窍药,有开窍豁痰、醒神益智、化湿开胃之功效,可用于痰蒙清窍、神昏癫痫、健忘失眠、耳鸣耳聋及湿浊蕴阻脾胃等病症的治疗,常用量为3~10克,但阴虚阳亢、出汗较多、遗精滑精者应忌用或慎用。现代医学认为,其所含的挥发油等成分具有镇静、抗惊厥、抗抑郁、改善学习记忆和抗脑损伤等作用,为中医临床较常用的药物。
艾叶
艾叶,其功效独特,既可温经、止血、安胎,又可逐寒湿、理气血,常用于虚寒性的出血证,如吐血、便血、崩漏下血、月经不调、痛经、寒湿带下、胎动不安、心腹冷痛、虚寒性泻痢、皮肤疮疡、疥癣等多种病证。古人尚认为艾叶制成灸条后能“灸治百病”,取其能温通经络、温补元气、调和气血、润泽血色、焕发健康神彩。艾条点燃后,气味独特,“可沦肌浃髓,温暖如阳,弥久不消”,让人回味无穷。
现代医学认为,艾叶含有的挥发油和黄酮成分,具有抗病原微生物、抗凝止血、抗哮喘、抗过敏、镇咳、祛痰、抗炎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等药理作用。但艾叶性温、香燥,内服用量不可过大,且不宜长期使用,阴虚血热或邪实发热疾病应忌用。
青蒿
青蒿,亦名蒿、草蒿、方溃、香蒿,极为清香雅致,其性偏凉,有清虚热、除骨蒸、解暑热、截疟退黄的功效,可治疗温热之邪损伤人体阴液、夜热早凉,外感暑热,发热烦渴,疟疾寒热,湿热黄疸等症,尤以治疗虚热证、中暑和疟疾见长。
现代药理学发现,其所含的青蒿素、青蒿酸、青蒿醇及黄酮类、挥发油等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疟作用,屠呦呦等成功提取了青蒿素,使世界上无数疟疾患者免除了病痛,并成为人们关注和述说的焦点。
青蒿用于驱除山岚瘴气,古已有之,将其与艾叶、菖蒲同挂门庭亦早已有之,只是没有菖、艾二者应用广泛。
大蒜
大蒜入药始载于两晋南北朝时陶弘景所著的《神农本草经集注》一书,记载其为百合科植物,鳞茎入药,味辛辣,性温且燥烈,有温暖脾胃、行滞、解毒、消肿、杀虫、止痢之功效,可用于饮食积滞、脘腹冷痛、痈肿疮疡、疥癣、肺痨顿咳、痢疾、泄泻,以及虫尧虫病、钩虫病、蛇虫咬伤等症的治疗。
现代药理学认为,其所含的大蒜油、大蒜辣素、大蒜素等成分,具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,对多种球菌、真菌和病毒等均有抑制和杀灭作用,被誉为“天然的广谱抗生素”,可预防流感,治疗感染性疾病,以及驱除人体寄生虫,并具有降血脂、防止血栓形成、提高机体免疫力、预防冠心病、动脉硬化、促胰岛素分泌而降糖、保肝、延缓衰老、降低癌症发生率等作用。但由于其性温热燥烈,有口疮、痔疮、热结便秘者不宜食用;发热性疾病、气血虚弱者、目赤肿痛者、牙龈发炎、咽喉炎患者均应忌食或慎食;胃炎胃痛者不宜食,小儿和孕妇不宜食。